任何一個引發爭議的問題,在國內互聯網上都會形成“陣營”問題,所以米老鼠紅和米黑們的口水仗已然升級..
只是不知道迪士尼公司在中國有沒有輿情監測,如果有的話,想必被洶涌的“全國”吐槽所驚嚇吧,迪士尼公司怎么也不會想到,僅僅一次試運營就惹怒了“全國”。
當然,吐槽迪士尼的公號們也是夠懶的,除了換個地名外,甚至都懶得改改標題和內文;據說這篇哭暈了的文章,制作了無數個10+..
被吐槽價格高和體驗差,并引發了全國無數網民的轉發,似乎已經形成了一輪正式開業前的“輿論危機”。
如果說是一場輿情危機,那么形成危機的原因有兩點:
1/價格問題,比如包子、漢堡太貴;
2/體驗問題,比如排隊太多…
討論“定價”高不高
別帶著圣母情節
關于迪士尼的價格是否貴的沒邊了,熱情網民各抒己見,目前已經從國外迪士尼定價、中美收入差異,討論到了低收入是否應該享受迪士尼的服務等,真的是借酒澆愁的有,獨出機杼的有,醉翁之意的有,離題萬里的也有……旁逸斜出了許多枝枝蔓蔓。
首先必須要討論的是,迪士尼作為一家商業機構,投入幾百個億做主題樂園,總能享受一個合法的定價權利吧?如果這點認同,才有討論的基礎…
所以我個人覺得:迪士尼的定價無可厚非。從目前接收的信息來看,迪士尼在國外也是保持著較高價格路線,因為很多家庭“一輩子可能只去一次迪士尼”,所以要為他們提供一次卓越而獨特的娛樂體驗和情感記憶,就要用價格支撐起產品和服務。
具體到迪士尼包子和漢堡到底多貴,其實跟國內一些熱門景區和機場相較,也不算特別離譜。
至于景區內的酒店價格,算了。
可能大家都是住廉價酒店太多了,三五百就是消費極限了…
其實唯一需要提醒迪士尼的是:
請注意食物、以及裝盤的造型,我們是拍照發朋友圈的國度…
體驗究竟是好是壞
其實是消費習慣要“沖撞”
關于體驗問題,被吐槽的有兩點:
一個是規矩大;
一個是排隊長..
其實研究了下迪士尼的一些規矩,我內心還是竊喜的,早就應該有點強勢的主題樂園或者公園什么的實行這些東東了。
①16周歲及以上游客不可穿卡通、電影、漫畫中角色服裝,不可穿及地長衣
②年滿16周歲及以上游客不可佩戴口罩,戴口罩不得遮蓋雙眼
③不能帶自拍桿,不能帶大型三腳架、折疊椅和凳子
④不能帶食物及酒精飲料
⑤不能帶有滑輪的游樂裝備,如旱冰鞋、滑板車等
⑥不能……
為迪士尼點贊,這些規矩除了商業考慮之外,其實是為了多數消費者考慮的,這點不解釋。
第二個人多,四處都排隊。
作為稀缺資源,迪士尼在世界各地都要排隊啊,更何況我國人那么多..
試運營期間僅僅是個開頭,預計未來很多年內,尤其是長假期間,肯定會充斥各種迪士尼爆滿的相關新聞。
中國的消費者去海外的迪士尼,遵守他們的流程;
來到自己家門口的迪士尼,就不需要、不樂意遵守流程了嗎?
要明白,這“流程”,是迪士尼歷經多年形成的,來之不易且也是其核心競爭力和引以為傲的資本之一。
當然,作為一個公關界的翹楚,一個資深的噴子,還是從“危機公關”的角度來說說對于這場輿情危機,營銷大咖們會用什么“套路”來應對:
套路1:出水軍
在無數個熱點中,水軍和自帶干糧的五毛黨從不缺席。
在知乎帖子里看到有知乎網友說迪士尼已出動水軍要將有利于迪士尼的答案攢上去..額,講真,排除被迫害的心態之外,自以為“宇宙中心”也是一種網友的心態。
雖說知乎的影響力很不錯,但按照最新公布的數據,“月”度PV基本上遠離一線;當然,影響力和PV不一定直接相連。但對迪士尼的不佳評價是微信大號+網絡媒體,“危機公關”要公關的也是這些領域,不至于在知乎糾纏。
所以,這個套路迪士尼應該沒有用。
套路2:刪帖
在最近的諸多熱點中,刪帖+微信公號舉報似乎也成了通用討論。
但很負責的說,對于這千篇一律的換地名的負面文章,迪士尼還沒采用這個。
套路3:回避
很多品牌遇到輿情危機,第一時間沉默是正常的處理方式,但迪士尼第一時間回應了: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第一時間回應了新華社記者,迪士尼度假區的定價機制既借鑒了全球行業經驗,同時也考慮到了中國市場需求。迪士尼將始終認真收集和聽取游客意見和建議!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有關負責人還介紹,度假區內設施和服務的定價是基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分析,調研對象包括廣大中國消費者、諸多業內專家以及本地監管單位等。。
所以這個套路迪士尼也沒有用。
當然,也可能會有網友說這也是套路,恩,“官腔回應”;但這場輿情是不是危機還值得探討的。
套路4:公開信+內部郵件
該套路近期業界大大的流行,百度近年光內部郵件的流出起碼有三五封。
其實,迪士尼的老板可以考慮,來一封公開信的話,可能會有點意思。
可以高談闊論下,迪士尼的目標、遠景和用戶體驗。
以上僅僅是作為一個第三者的觀察。
看來作為世界最著名景區(主題公園),迪士尼的定價問題,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因為目前國內景區的門票、餐廳和住宿的價格經常會引起一些爭議,如果作為純商業機構,在物價法的框架內享有的自由定價權,需要被輿論所控制嗎?
作為一家盈利超過BQA之和的全球品牌,有沒有必要犧牲利潤討好當地消費者?
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話題,但不能因為被吐槽價格高的文章似乎可以吸引眼球,就改頭換面四處散發?
那會不會引發另一場陰謀論:
這是不是國內某些主題樂園針對迪士尼的公關行為?呵呵
國際品牌被指定價高并不鼓勵
但單純的指責并不會真的讓消費者用腳投票
國際品牌被指在國內“定價高”,迪士尼并不是第一例,而且也還沒有被主流媒體樹立為高價的“標桿”。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被央視曝光的星巴克定價高的“輿情危機”。
2013年,央視通過對比一杯454毫升的星巴克拿鐵咖啡在北京和紐約倫敦等門店的售價指責星巴克在中國定價過高,賺取暴利,理由是一杯咖啡的物料成本大約4元人民幣,而北京西單的門店則可以賣到30元。
隨后很多媒體紛紛跟進相關報道,眾多網友也跟風一邊倒…
事過3年,星巴克因為“輿情危機”改變定價策略了嗎?
并沒有,不僅沒有改變定價策略,還引入了更多、更高價的新品,并且在中國擴張的步伐更快了…當然,星巴克的大老板也是回應了央視的質疑,認為央視并不了解星巴克的具體情況:
不僅一線的消費者接受了星巴克和它的定價,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對其也日益追捧。所以,定價是否過高,可以通過合理比較來看,更可以根據消費者是否愿意買單來進行評估。
星巴克通過品牌文化的潛移默化,讓消費者認可其消費價值,這就是品牌的魅力。
迪士尼也是同樣,通過全球化的品牌文化輸出和泛娛樂的強大影響力,維持其品牌的“價格”。
這才是“品牌”,品牌是可以“溢價”的。
所以看到很多從事營銷的同行也在說迪士尼的價格高,嘿嘿,真的是不專業。
迪士尼的此輪輿情反復可以看出這個主題樂園的強大的號召力,相信隨著上海迪士尼的正式開業,相關的討論也會越發激烈,這場“夢幻與現實之戰”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游客...人人人人的...
其實,筆者更想跳脫出當前的價格口水之戰,期待下在迪士尼進駐中國大陸后,中國本土化主題樂園發展的“詩”與“遠方”:上海迪士尼的開園已然帶動起中國新一波主題公園的投資建設潮,這對目前處于魚龍混雜狀態下的中國主題公園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不可能忽視和回避“標桿性參照”,效仿也好,對標也好,不待見也罷,無法否認的是,上海迪士尼會帶給本土公園一系列的深入思考:未來將如何發展、在盈利的同時如何積極延長產業鏈、如何應對來自海外主題公園的競爭……
畢竟,對于90歲的迪士尼公司,對于影響全球兒童的迪士尼文化,對于從未停止創新和進步的迪士尼商業精神,對于這個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氣的主題公園,我想除了價格,更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很多……
最后,出去對咱們本土主題樂園尚有期待,更出于對我們身邊可愛孩子們的無限熱愛,我想用迪士尼動畫《飛屋環游記》中的一句話做本文之結:“Thanks for the adventure — now go have a new one! ”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艾瑞網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