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微信公號:營銷行業內參)
網紅有多紅?看看關注網紅的媒體就知道了,眼下不僅是投資、科技類媒體和自媒體關注網紅,微博專門打造了網紅節,甚至連傳統的精英媒體也關注了網紅和網紅經濟…這兩日三聯的一篇題為《送你去網紅的彼岸》的文章甚至形成了刷屏效用——講
真,傳統媒體在制作傳播話題上的能力毫不遜色,只是他們很多時候并沒有關注這些“傳播”的熱點。
從這個封面主題可以看出來,“泡沫之巔”;大概的意思就是泡沫到了最頂點的時候…但事實很可能完全出乎三聯的觀點,“網紅”目前雖然被資本追捧,但“網紅”的時代很有可能才剛剛開啟…
整體看下來,三聯的大稿是帶著精英的角度來看待火熱的“網紅經濟”,當然,三聯的這種慣有角度并沒有太大問題;但作為老司機面對新路況,還是要抱有開放的心態的。
很多媒體、自媒體都大聊特聊網紅;作為陸續推出數篇網紅的我們,感覺應該從三個角度來看到網紅和網紅經濟,可能才會不那么居高臨下。
三個角度分別是:網紅概念的泛化、現有網紅經濟的桎梏以及網紅現象高燒不退不僅僅是資本助推的“泡沫”。
定義的泛化
網紅并不是泡沫的巔峰而是開啟了中國式的嬉皮士運動
在過去很多年時間里,“網紅”這個是屬于極少數為吸引眼球而不惜不顧一切的所謂紅人的,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小天女等等。
而現在的網紅則不僅僅是指的這種紅人,也不僅僅是那些網絡主播;而是一種開放性的定義,囊括了幾乎所有在互聯網上擁有一定擁簇或者粉絲的人群。
這部分人群可能是主播、可能是曾經的紅人,也可能是自媒體大號,或者是段子手或者科普作家乃至咖啡師——
在《2200萬并不能代表“網紅經濟”的真正價值》中,我們提出了“網紅”熱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素人崛起。
“井噴式新媒體工具對用戶需求的不斷發掘和釋放,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環境的極大豐富,使得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加之人人都有表現和互動的欲望,于是:素人崛起。與高高在上的明星們相比,素人的平民化姿態終歸充實了當今社會的多元文化面貌,也是與強勢主流媒體的一次抗禮!
所以,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能夠黏住用戶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明星,任何一個素材,擁有一技之長或者特色,都有可能通過互聯網成為某個分眾關注的“紅人”。這才是網紅熱背后的深層次的因素。
當然,網紅定義的泛化某種程度甚至成為中國的“嬉皮士運動”,和嬉皮士一樣,網紅其實也并不是一個具有明確定義的群體,但是卻代表著眾多網友對于“大一統”的文化娛樂和社會生活的“反抗”。
就好像三聯的文章中所敘述的,為什么要犧牲碎片化接觸網紅;是啊,現在的年輕人就是不希望一切時間和眼球被曾經的大一統的聲音所占據。
泡沫了嗎?
但未來網紅經濟雖不能一統江湖但也可以稱霸一方
對于互聯網經濟而言,泡沫從來不是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沒有泡沫。
三聯的文章中提到:“網紅是low?不不不,最新的雞血是今年網紅能賺580億,超過中國電影總票房。蛋糕這么大,怎么都得分一塊!
話說,有人說580億就580億了嗎?而且在這場所謂的資本盛宴中,真正的和網紅相關的究竟有多少?PP醬的2000萬嗎?這個數字在投資圈真的不算多吧?
如果580億指的是和網紅有所聯系的所有行業,比如直播、營銷、廣告、公關出版、電商等等,這個金額又實在是小了點吧。
超過中國電影票房就奇怪了嗎?以圍繞電商導購的網紅為例,圍繞網民衣食住行本來就是很強大的市場,本來也是比電影市場要大的多的市場…
但,這都要算到網紅頭上,其實有些牽強….就好像,微信上的牛氣的自媒體確實很厲害,是微信商業鏈的重要環節;但和微信平臺的商業價值對比,孰強孰弱其實沒太多意義…但自媒體絕非微信商業價值的全部,所以“網紅經濟”從這點來看確實是泡沫。
因為太多人想要“噌熱點”借勢,不僅說明和熱點保持如一,拉融資提升市值大型方便。
網紅定義的泛化,使得“網紅經濟”的可預期性也高。
舉個例子,大理洱海邊上有4000多家客棧民居客棧,誰家的生意好?除了花錢推廣之外,當然是誰是網紅誰粉絲多誰的生意好了..
所以網紅經濟的廣闊性,絕非眼下喧囂的直播所能夠全部替代的:
遠方有多遠,不僅看錢,還要看詩歌和遠方…
小結。網紅現象的高燒不退絕非簡單的資本助推,而是一種個體意識的中國式嬉皮士運動的崛起:在傳統權威全面崩塌的當下,互聯網的巨浪又漸漸湮沒大部分人的細微發聲之時,“網紅”和它的一眾粉絲們不甘“泯然眾人矣”,竭力為自己搖旗吶喊,這不也是一種對“自我”的喚醒和對生命個體的重視嗎?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艾瑞網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