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懸念,當雙十一零點三十分一到,尾款人們再次進入了“上頭”模式。
但最讓人喜出望外的是,這回雙十一并不是你等快遞,而是快遞在等你。
就在昨日,#想退款發現居然發貨了#刷屏。很多網友表示,1號付的尾款,2號早上已經在派送了,頭一回見雙十一發貨這么快的……
的確,正如網友們所言,今年雙十一最大的亮點就是驚人的發貨速度!
到底有多快呢?
就在1號凌晨0:35分,距離雙十一消費者開始付尾款才過去5分鐘,杭州蕭山的李先生猝不及防,就收到了來自菜鳥配送的第一個包裹。也就是說,從下單到收貨,僅僅只花了5分鐘,就收到了自己心儀的商品。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李先生身居大城市,離發貨地近,很快收到包裹不足為奇。
那我們再來看看身居十八線以外小城鎮的消費者。根據京東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支付完尾款6分鐘后,住在黑龍江漠河縣西林吉鎮的榮女士,就收到了個人在京東平臺上預定的口紅,而這也是京東物流配送出的第一單。
所以,不用懷疑了,今年雙十一的配送速度,早已經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象!
那為什么今年會這么快呢?
事實上,今年大家的預定商品,都是從你家附近網點直接發出的,而這段距離最多不過1公里。就拿菜鳥為例,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加便捷的快遞服務,菜鳥與眾多品牌商家合作,通過智能預測,已經率先將預售訂單派送到離你最近的社區網點處。
那京東、順豐就更不用說了,自營物流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安排最近的倉庫給你就近發貨。因此,毫無疑問,分鐘級配送將成為接下來雙十一的常態。
但如果說要在過去幾十年達到分鐘級配送,那簡直就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就像木心先生《從前慢》里面所說:從前的日色很慢,車、馬、郵件都慢。
在過去,我們常常感嘆,“家書抵萬金”、“紙短情長”。但是,在現實面前,一切所思所想,都是顯得那么遙不可及。
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的到來,讓這種現狀出現了改變。當時,日本OSC快遞公司與中外運合作,開始在我國布局國際快遞業務,這也標志著我國快遞正式起步。
到了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的改革方針,一舉突破了當時所有制的約束,個人商業戶快速涌入了貨運市場,中國物流的跨越式發展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1985年,中國郵政成立了中國速遞服務公司,宣布全面進軍快遞業務。而到了1992年,中國快件量已經快接近突破1000萬。
在短短的13年里,我國快遞業務從零實現了到1000萬的蛻變。不過,由于物流基礎薄弱,運輸方式滯后,當時的速度并沒有多快。
比如說,當時的一個郵政包裹,沒有半個月,根本就到不了你的手上。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縣與縣之間,最后再派送到每個鄉鎮,少則10天,多則半月,到達鄉鎮再由人力進行派送,又是3-5天,所以,折騰下來,半個月基本就過去了。如果是西藏、新疆等地,那更是遙遙無期。
所幸,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我國快遞業終于是駛入了快車道。1993年,王衛在廣東順德成立了順豐快遞,同年,聶騰飛創辦了申通快遞。
此后,桐廬幫快遞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出現,1999年韻達速遞成立,2000年圓通成立,2002年中通成立。這一批民營快遞企業很快就成為了我國快遞行業的中堅力量。
而在2000年左右,拋開偏遠地區,快遞已經能做到7天內送達,時間相比于之前縮短了一大半。
現在,隨著快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升級,加上自營快遞的涌現,我國快遞行業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經超過美、日、歐發達經濟體之和,規模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的一半以上,是第二名美國的3倍之多。
而隨之帶來的便是快遞速度的再次刷新,也就是當日達、次日達、分鐘級送達。
細數我國快遞業發展歷程,一切從零開始,先是半個月,再是7天,最后是實現發達國家現在都做不到的當日、次日、分鐘達,而這個過程,我們僅僅只花了40年。不得不說,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中國速度!
想必有人會問:為什么我們國家現在快遞能這么快?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快遞業的發展,是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的。陸運需要公路、鐵路,航運需要機場、飛機,這是快遞運輸必不可少的幾類基礎設施。
不過,號稱基建狂魔的我們可不是吹的。根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我國的公路已經有485萬公里,高速路14.3萬公里,鐵路13.4萬公里,高鐵3萬公里,民航機場235個,運輸飛機3600多架,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世界第一,高鐵總里程世界第一,運輸量也穩居世界前列。
所以,在如此強大的基礎設施面前,已經沒有比我們中國更適合發展快遞業的國家了。
其次,物流升級帶來的快遞提速。
地基打牢了,那下一步就該是建房子的時候了。比如說,現在的京東物流,在全國擁有700多個大型倉庫,25座規模宏大的亞洲一號。這就意味著,無論來多少快遞,京東快遞都能收放自如,做到瞬間處理。因此,速度自然而然也就提上去了。
再拿菜鳥舉例,在前不久,菜鳥宣布進入10個產業帶集群,為1000家制造業工廠建立倉庫,以此來省掉配送中的大部分中間環節,從而縮短快遞的配送時間。而對于海外,則是增加30多個海外倉以及1000架包機。菜鳥國內國外物流升級,為快遞提速同樣帶來的是質的飛躍。
最后,強大的技術,縮短了我們與快遞之間的距離。
現在的配送,早已經運用到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技術。比如說,京東物流倉庫內基本都是機器人在進行打包、分揀、裝箱等操作;菜鳥則是在最后一公里利用小G機器人進行配送服務。另外,就像這一次雙十一,快遞能夠很快送到你手上,就是運用了大數據預測的技術。所以,我國快遞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完全是有理可循的。
之前,我們用4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快遞業經營100年的路。
現如今,我國快遞業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下一個40年,我國快遞業究竟還能迸出什么樣的火花,同樣值得我們期待!
作者:王小孟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艾瑞網官方微信公眾號